數字經濟的反思
數字經濟的時代對我們傳統人類的生活方式、我們的消費模式、生產方式都會受到改變。大家可反思一下,例如未來對私隱如何保護、到底資料誰擁有呢?假新聞怎麼處理?
今天海量數量可以透過傳感器去收集,可以透過通訊科技去傳輸,可以透過雲端伺服器去儲存數據,利用超級電腦及人工智慧去分析數據,如何保障個人對資料的擁有權,是值得探討的。
有些時候企業會應用數據偵測去瞭解一個地方的狀況、一件事物的面貌、瞭解消息者的行為,但是偵測和監控,概念只是一線之差,私隱與便利的平衡,還是需要考量的。個人對對私隱有執著是應該的,不過,需要有一個平衡,既保護個人私隱之餘,又能方便自己,也能夠讓服務供應商為您提供所需要的服務。舉個例子,你要叫美團外賣,就預了美團及其快遞小哥知道您的外賣地址及您所點的食物,而且有一個能聯絡您的電話,萬一找不上您的時候也可以聯絡您。如果您十分不希望任何人知道您點什麼餐、住什麼地方,那麼就不要用外賣APP 了。又好像有人網上叫車,很多時需要客人的GPS 定位,才方便司機找到您,如果您介意司機知道您的位置,那麼不如去搭公車算了。
我們也要明白為了社會保安、執法、規範、拯救的原因,要進行一些偵測,例如應用無人機去協助搜救失蹤者、利用攝錄去捉拿違法衝燈的道路使用者、亂拋垃圾者,利用閉路視進行物業或公共場所的保安及搜證,以及機械人在口岸進行體溫檢測,找尋可疑的疫病患者。我們需要明白社會的整體安全、全體的福祉是個人的權利之上,不應把個人無限放大,社會不應本末倒置。
和數據相關的科技是人工智慧,面對機械化的生產,機器人在愈來愈多方面應用,機器的深入學習能力令人工智慧更智慧化。有說有部份低智慧的工作有機會被機器所取代,我們人類應如何回應?在AI 年代,人類是否擁有足夠能力面去面對新的環境?人類在那些方面可以勝過機器?有些什麼工作不會被機器取代?例如設計、創作、運動教練、科研、人力資源管理、一些需要與人溝通的工作。有那些工作將會消失?一個機器人會取代多少位工廠工人?作為人類,我們會準備好增加自己的數字能力去控制人工智能;我們如何增值去迎戰機械人年代?在未來,是誰幫我們決策呢?是人類自己,還是機器已經能夠代替人類去做決策;人類的腦袋要如何加強,令我們更勝機器?我們如何做到自己更加多才多藝、令自己不會被淘汰、被取代,這些都是值得人類反思。